儒家文化中的“克己復禮”
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政體形式是封建君主制,這就決定了“禮制”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儒家文化提倡建立尊卑有序、層次分明的等級制度,這種等級制度不僅是人性之本,更是立國之基。儒家所強調的“守序”與“中正”等觀點對我國古代建筑的設計與建造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思想一度成為構建我國古代建筑營造制度的唯一準則,最顯著的體現(xiàn)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等級制度,通過建筑上的分級制度來體現(xiàn)尊卑上下與地位高低。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建筑營造制度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劃分,各種建筑的形制、規(guī)模以及色彩、裝飾等構成都有著明確而嚴格的規(guī)范。各朝代的統(tǒng)治者甚至以法律注明,任何建筑不得僭越違建。比如基座作為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常用的構成元素,一般百姓的民居只能使用普通基座,達官顯貴的府邸獲批可以使用高級的臺基,只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廟宇的基座才能是最高規(guī)模的“須彌座”。
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理論之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中國古建筑中的突出體現(xiàn)就是強調建筑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追求一種情境互照、虛實相生的意境。遼闊的土地上分布的不同地區(qū)的民居,其選址與布局結構等都蘊含濃郁的地域特色與風土人情,不僅與當?shù)丨h(huán)境完美融合,還能彰顯獨特的美感。比如在江南地區(qū),湖泊與河流眾多,水道縱橫難以形成大片的平整土地,故建筑多依山傍水,在匠人的獨特巧思下形成明秀天下的園林景觀。建筑多以自然山水為參照,搭配各式亭臺樓閣,達到移步易景的觀賞效果。在設計中堅持天然去雕飾的表現(xiàn)手法,盡可能還原山水本質之美,追求宛如天成的自然意境。同時,其天人合一的思想還體現(xiàn)在對我國古建筑的營造形制上,不論其功能如何,從民居建筑到皇家宮廷的每一個古建筑都呈現(xiàn)出軸線對稱和空間連續(xù)的統(tǒng)一形制,只是在建筑體量上存在大小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是以某一核心建筑為主體,以特定規(guī)律的擴散模式再形成功能大小不同的院落,最后組成一個完整的群體建筑。
農耕文明中的“大巧不工”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yè)大國,農耕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同樣也對古建筑的建造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農民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理,其思想也逐漸影響社會其他各階層,最終培育出“大人不華,大巧不工”的民族性格,使整個社會形成求真務實的價值取向。這種實用理性的民族文化,在建筑上主要呈現(xiàn)兩個元素:一是重視結構邏輯的真實性。中國古建筑更多是利用榫卯來連接一套木框架結構,從椽、模、梁、柱等基礎結構中,可以看到力的傳遞是十分清晰的,很少對建筑中某處構件附加刻意的裝飾。二是某些裝飾性的元素其實也承擔著相對應的結構需求。比如徹上明造,本身是為了防止架構屋頂?shù)哪静母?,需要把它們暴露在一個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中,但對某個構件的裝飾處理就形成了“徹上露明造”的藝術效果;再比如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段用來與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壓力的構件,但在根據(jù)其輪廓結構進行藝術性創(chuàng)作后極富裝飾趣味,是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典型產物。中國古典建筑大多如此,很少有純粹裝飾的構件,每個構件在營造視覺效果的同時,更多是作為建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發(fā)揮作用。
治國理念中的“人本主義”
中國古典建筑體系始終堅持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中“人本主義”的建筑原則,任何類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樣呈現(xiàn)出夸張的視覺效果。中國建筑(4.750, 0.02, 0.42%)的“大”,是在小的建筑單位“院”的不斷規(guī)律性、功能性疊加的基礎上產生的。不管建筑群規(guī)模如何,每一個部分都有其所具備的獨特功能,每一個建筑都是在與人相親和的尺度下設計出來的。這種設計品位,體現(xiàn)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人為本實用性思想的主導地位。而在審美方面,建筑師們基于穿行建筑群中的路人視角進行對各院落銜接的設計,重點在于人的視野區(qū)域,很少顧及目光不及的地方,從而形成了立面構圖的“場景式”的審美效果,區(qū)別于西方以“體”為單位的建筑風格,江南園林的步移景易就是這種“二維”審美的典型示范。
中國古建筑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承媒介,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值得鑒賞與探索。